金宝博官网-赛场杀伐:队员蓄势待发,挑战巨大压力

admin 德甲 2024-08-29 41 0

2023年3月24—25日赛场杀伐:队员蓄势待发,挑战巨大压力,2022年广东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暨粤港澳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举行。在激烈角逐中,汕头大学“中午吃什么”队伍赛场杀伐:队员蓄势待发,挑战巨大压力的温剑伟、刘京腾、姚罗然和“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的陈文谦、温赋祥、严文荣获智能物流搬运机器赛项一等奖。

接下来,让赛场杀伐:队员蓄势待发,挑战巨大压力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求索故事吧赛场杀伐:队员蓄势待发,挑战巨大压力

“中午吃什么”队伍获奖证书

“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获奖证书

比赛前:熬夜?小事!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结合比赛现场进行调试,本次比赛的带队老师、“中午吃什么”队伍指导老师之一、机械系的彭雄斌老师,在3月24日中午就带领学生前往广州。

“中午吃什么”“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和彭老师合影

从2022年国庆前备赛,到因疫情影响2023年3月底完成比赛。两支队伍的模型都经历了许多次更迭。“中午吃什么”队伍因比赛前几天更换新车轮,部分细节需要进一步优化,到达酒店后团队只好继续熬夜调试第三代模型。而“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也因新换了机械臂,在不断调试中。

3月25日,所有队伍到比赛场地进行设备调试,按照规定,每个队伍只有15分钟的时间可以进行调试。

比赛场地环境的变化给队伍们带来很多的挑战。

“中午吃什么”队伍的机器在地图上才刚刚出发,就遇到了问题:读取物料搬运顺序的二维码扫描成功率很低。幸好队伍早有准备。姚罗然笑着说:“赛场杀伐:队员蓄势待发,挑战巨大压力我们也有设想到这种情况,提前买的模块还是金宝博官网派上用场了。”刘京腾调侃:“其实我们都已经准备了做一辆新车的材料。”

“中午吃什么”队伍模型车抓取物料

定睛看“中午吃什么”队伍的模型,棕色纸板的物料盘与充满机械感的机身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原来,在25号傍晚六点多,为了让模型上放置物料的物料盘能更精准地承载物料,队伍决定临时修改物料盘。但由于主办方切割机器的负责人当时已下班,他们决定自己用纸板手工制作。“调完之后再进一步细节优化,我们几乎整晚调试。”刘京腾说。“其实组长更辛苦,我们还眯了一会。”姚罗然哈哈大笑。但对于第六次合作参加比赛的他们来说,比赛期间通宵调试,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中午吃什么”队伍熬夜调试

这边,“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虽然成功获取了物料搬运顺序,却在下一步的“物料颜色识别”遇到了麻烦。15分钟转瞬即逝,问题没解决,反而将备用的电路板烧坏了。

赛场杀伐:队员蓄势待发,挑战巨大压力

“我们有想过会出现问题,但没想到会差这么多,几乎可以说卡在起点。”陈文谦坦言,“晚上都没有胃口吃饭,问题太多了。”回到酒店,队员们看着仅剩的一块电路板,意识到他们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上,连夜模拟各种灯光照射的颜色,调整物料颜色识别的问题。

你吹过凌晨4点多的风吗?比赛前一晚,两支队伍都是通宵达旦在调试。正如“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的指导老师、电子系老师李恪所说:“比赛是非常考验应变能力的。”队伍要根据比赛场地在酒店里面临时改造简陋的场地进行调试,临时修改算法、代码甚至结构。“中午吃什么”队伍的指导老师、机械系老师毛忠发多次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出现问题,相信你已经做足准备。”

比赛时:什么情况?淡定!

三分钟倒计时的数字一点点减少,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赛场上,“中午吃什么”队伍的机器却突然多走了一条黑线,直接跑出地图外。他们大胆推测是灯光的原因,让机器没有识别到地图网格的黑线。于是,队员们决定在代码上下功夫,直接以固定时间运行机器!

根据规则,比赛分两轮,最终取两轮中最好的成绩。找到问题所在,紧张但不慌张的他们抓住最后一次机会,最终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比赛,成功拿下了该赛道的一等奖。

“中午吃什么”队伍最后成品与奖杯

这并不是“中午吃什么”队伍第一次参加比赛,在大一的时候,刘京腾在英语课上和温剑伟一见如故,又在科技创造协会中结识姚罗然,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组成了队伍,为了挑战自己,他们在大三再次冲击该比赛。

得知“中午吃什么”队伍获得一等奖,曾指导他们参赛的机械系的魏华贤老师感到非常欣慰,“他们大一上半学期就参加了当年的比赛并且还获得了二等奖,这在我指导的学生团队里面也是非常少见的。”魏华贤表示,学生参加竞赛,不仅需要有够硬的专业技术,还要协调好比赛与学业的时间精力,是非常考验学生能力的。

“中午吃什么”队伍合影

另一边,地图网格黑线的识别也成为“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拿下一等奖的一大挑战。“车子突然就往板子上撞。”回忆起比赛当天的情形陈文谦仍心有余悸。当时其他队伍还没有走完比赛,陈文谦等人赶紧先把机器收回来,为第二轮比赛前的调试争取多一些时间。

时间滴答滴答,3分钟的准备时间即将结束。“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紧急调好代码,但屋漏偏逢连夜雨,电脑又连接不上了!好不容易解决了电脑连接问题,可是代码还没全部烧录进芯片,裁判就宣布要开始比赛了!最后危急10秒,电脑屏幕终于显示出期待已久的“OK”,对应烧录座的指示灯也亮起。一路有惊无险,“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还是成功将一等奖收归囊中。温赋祥长叹后说道:“有点意外之喜,前一天还觉得不能拿奖”。

“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在比赛现场调试模型车

看着机器从“一颗螺丝”拧起来到能顺利完成比赛,曾经只能感慨别人“太酷了”的陈文谦,如今也成为了那个“很酷”的人。

大二时,陈文谦每次路过实验室,抬头总能看到工学院的同学在做机器,低头打开手机B站,也有很多关于智能机器的视频。“为什么我不做呢?”陈文谦参赛的决心越来越强烈。在这年暑假,陈文谦终于决定:叫上曾经共同比赛的同学严文,拉上在社团中结识的师弟——代码能力非常强的温赋祥,一起参加比赛!

有人说:“努力总会被看见,只要你不停地往前走。”对于“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来说便是如此。尽管一切走得很艰难,但他们的付出不是没有人看见。

李恪是陈文谦的学业导师。每天路过实验室的他,总是会看到这群学生在制作模型。这天,他停住了脚步,问他们在做什么?队员们边调试边与李恪讲述他们制作的机器及比赛愿景。提及项目进度,陈文谦苦笑,“但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不知道能不能走下去。”陈文谦羞涩地将拇指放在食指上搓了搓。队员们对实践的热情打动了李恪。他立即表示愿意提供自己的实验室经费支持队伍继续研究。

为了不负指导老师们的期待,也不负自己近一年的付出,比赛前半个月,“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每晚相约10点后在实验室调试模型。得益平时多次练习,虽然队员们在比赛中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还是很紧张,但他们还是能较快发现问题。这也正如他们队伍的另一位指导老师、电子系老师庄哲民所说:“厚积薄发,才能行稳致远。”

“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在酒店调试模型车

回首:问题?收获!

在汕大,热爱机械的、勇于实践,有许多人。无碳小车俱乐部作为本次比赛的组织者之一,成为了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平台。

彭雄斌作为无碳小车俱乐部的指导老师之一,在非比赛时期,他经常安排社团社员组织一些技能培训,比如焊电路板、STM32程序开发等。针对比赛,彭雄斌在安排社团培训课程和赛前训练的时候,特别着重培养学生在机械结构设计、控制电路设计以及视觉识别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将科技创新的理念融入到比赛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潜移默化地强化这些理念,是彭雄斌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每一次思考、改进、调试,都是在深化他们对科技创新理解。”

彭雄斌坦言:“我们的参赛作品所用的配件、加工设备的精度不是最好的。”但是队员们在备赛过程中投入度高,在正式比赛时不同参赛队伍间的资源共享、团结互助,最终团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他感到非常骄傲。

提及比赛收获,对于刘京腾来说,从零开始学,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个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较大的提高。刘京腾用“暴力”形容自己前期的算法运用,他看着第三代的模型道:“但随着我们算法能力的提升,现在的车子走得更丝滑了,大大降低了物料掉下的几率。”

“我们必须从基础的GPIO操作和Python编程开始学起。”在温剑伟看来,从事科技工作,虽然上手比较难,但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慢慢地就能发现科技的乐趣。而在探寻科技乐趣的过程中,他对机电专业领域理解更深入,“在这个新时代,机电专业以后并不是只能做技术工人,我们未来的方向可以和机器视觉、深度学习、3D打印等高新领域接轨。”

这次比赛,让日常忙碌于医学课程的姚罗然,有机会把感兴趣的相关知识更熟练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尤其是以前较少接触的建模工作,他鼓励对参加比赛感兴趣的同学:“不要担心犯错,细心设计、大胆尝试就好了。”

“中午吃什么”队伍自主设计的印刷电路板

第一次组队的“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团队合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陈文谦一开始因为温赋祥小一级,不太信任他的代码能力,与其产生了一些争执。但温赋祥用自己的代码实力获得了队友的信任,陈文谦说道:“我最后都直接放手给师弟了。我告诉他,按照你的想法去做,相信你自己。”对此,严文也有共识,“团队的合作和协商是最重要的,要相信自己的队友。”

由于组内没有机电专业的同学,“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在模型结构方面只能从零慢慢摸索。虽然结构的工作一早就完成,但仍需根据后期代码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相较于机械系同学在结构上的创新,我们从擅长的电路和代码方面进行创新,去弥补不擅长的地方。”温赋祥说。

回首总结,温赋祥觉得自己的团队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慢慢走出“越急,表达越不清楚”的循环。通过自学SolidWorks以及学习他人是如何实战绘图的,严文不仅学到如何使用快捷键,而且更好地理清了自我绘制装配体的流程和思路,在实践时如何减少成本的损失上也有了自己的心得。

“一个机电都没有”队伍的模型车

“优秀”“有追求”“主动性强”

是指导老师们对队员们的高度赞美

赛场杀伐:队员蓄势待发,挑战巨大压力

庄哲民感慨,忙碌的课业、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许多现在的学生难以沉下心来参加比赛、竞赛,队员们能够把业余时间挪出来,多参与实践是非常难得的。李恪坦言,队员们在备赛的过程中都非常积极主动解决问题,面对非人为的困难也没有抱怨,他们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令人满意。

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多专业融合,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毛忠发表示:“同学们跨学科参加比赛,不同专业的同学能够互相学习,进一步形成团队的力量。”在庄哲民看来,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也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让学生更清楚自己研究的总体框架,把握研究的整体方向。

有人说,做科研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需要长时间地忍受孤独,才能厚积薄发;也有人说科研是件有趣的事情,发现新事物、学习新技能,能让人收获许多成就感。

科研路漫漫,汕大青年们将上下而求索!

评论